黄河交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月”活动期间,以“非遗传承+数字赋能+生态实践”三维融合模式,推出“匠心传承”劳动教育系列实践。本次劳动教育创新成果显著,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学生参与率达98%,提交实践作品300余件。其中,手工剪纸作品入选学校非遗展览。
非遗技艺激活文化基因
黄河交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打造沉浸式非遗劳动课堂。劳动教育教研室老师李艳丽指导的剪纸课上,学生创作“二十四节气”等主题作品,在阴刻阳刻间感悟工匠精神;劳动教育教研室教师毋冰洁开设扎染工坊,学生将旧衣改造为太阳纹T恤、晕染发圈,让千年靛蓝技艺焕新现代生活。“每道褶皱都需精准把控水温与时长,这让我们理解了何为‘匠心如琢’。”学生展示渐变扎染裙时感慨。
数字技术赋能劳动创新
劳动课堂跨界直播间,劳动教研室教师司双双带领学生实战演练助农直播,从选品到话术设计全程模拟,让学生们通过流量分析、直播控场掌握数字经济新技能,更深刻体会“云端劳动”对乡村振兴的推动力。
生态实践厚植责任担当
劳动教研室教师张洪顺策划“责任林认养计划”,学生分组为校园内树木制作专属“身份证”。“过去以为浇水只是体力活,现在才知道要结合土壤湿度数据科学养护”,参与学生在实践报告中写道。
黄河交通学院通识教育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育人体系的关键环节,绝不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而是要让学生在与时代同频共振的实践中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未来,通识教育学院将努力打造“非遗+科技+生态”多元融合的劳动教育体系,让劳动课堂真正成为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人生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