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校团委关于暑期社会实践及暑期“三下乡”的相关要求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促进社会实践活动内涵化、常态化、规范化、长效化发展。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学院“初心”志愿者服务队于7月26日走进林州市城郊乡宋家庄学校开展暑期支教活动。
爱心支教行
“三下乡”暑期支教活动主要包括理论与实践两部分。实践团成员兵分两队,一队负责组织学生进行课外体育锻炼, 将“红旗渠小推车”游戏融入体育课程中,他们用自己所学,灌以热情,为乡镇孩子打开一个五彩斑斓的体育世界。给孩子们带来精神上的陪伴,帮助他们跑起来、动起来,共享体育之乐。另一队负责“红旗渠精神”宣讲,志愿者给同学们讲述“飞虎神鹰”红旗渠特等模范任羊成的故事,一双双求知若渴的眼神让我们的志愿者红了眼眶,激发了孩子们的爱国情怀,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的良好氛围,教育引导学生致敬“中国风骨”、弘扬“中国精神”、汲取“中国力量”,不断增强永远跟党走的信仰与信念。
生命在于运动,青春在于奋进。课上志愿者们组织开展了《小鸟飞》、《贴烧饼》等体育游戏,盛夏艳阳,仍抵挡不住大家对活动的热情,尽情挥洒汗水,释放激情。在各个项目中,小朋友兴致盎然地参与游戏。场上的欢笑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大家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趣味运动带来的魅力。
红旗渠志愿服务行
为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河南安阳重要讲话精神,2023年7月27日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红旗渠精神实践团一同前往红旗渠精神发源地,在弘扬红旗渠精神中汲取奋进力量。
追寻习总书记足迹,穿过红飘带廊桥,俯瞰巍巍太行、漳河奇观,亲身体会林州劳动人民在修渠过程中的艰辛付出。实地感受当年林县人民“誓把河山重安排”的勇气和决心,见证红旗渠工程的恢宏气势,深刻感悟“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在赴青年洞的路上,大家讲着红旗渠故事、唱着红旗渠歌曲,迈着坚定的步伐在一米多宽的渠岸上穿行,在行走中深刻感悟缺水的日子有多苦,修渠的过程有多难,红旗渠精神有多了不起,如今林州的变化有多大,人民脸上的笑容有多甜。
青春时期,不去奋斗,怎么能行?实践团一行前往红旗渠纪念馆,一路走一路看,并在“红旗渠见证——我是一名合格党员”签名墙上签名,团员青年时刻紧握时代的“接力棒”,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为目标,为光荣。
走渠不易,更知修渠维艰。郑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将充分利用此次社会实践的成果,大力宣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引导青年学生在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实践中,响应在第一时刻、冲锋在第一阵列,用责任担当书写青春的答卷。
采访修渠老人行
巍巍太行,悠悠天河。红旗渠,又称“人工天河”,是20世纪60年代林县(今河南省林州市)人民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从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为了了解最真实的修渠历史,深入感受红旗渠精神,7月28日,在指导教师张老师带领下,红旗渠精神实践团深入河南省林州市姚村,采访了数位年至耄耋的修渠老人,听他们讲述最真实的修渠历史,记住老一辈人的感受和教诲,感悟奇迹背后蕴含的红旗渠精神。
时至今日,79岁高龄的他依然将宣扬红旗渠精神作为自己的职责和义务,他向访问团成员介绍了红旗渠修建的时代背景、修渠之难及现实境遇。他就是红旗渠建设者、红旗渠生产队队长-彭玉石。
另一位在红旗渠过程中从事会计工作的老人-郝清森,他讲述了当时修渠时储备粮严重不足,蔬菜供应很少,吃的是糠咽菜,喝的是野菜汤……
可以说,当年修建红旗渠工程是异常的艰难,通过老人的口述也能体会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两位老人十分的慈祥,和蔼,对专访问题更是耐心解答。在此祝二位老人,身体健康,万寿无疆!
队员们深切感受到林县人民众志成城、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力量。那个时代的人劳苦功主同,不怕艰难困苦,感恩他们的付出,我们才有今天。同学们真诚地说:“永载史册的伟大工程!致敬伟大的林县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