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学期的暑假作业,大多是探究性的、体验性的劳动、科学作业。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做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帮妈妈分担一些家务活儿了。”7月6日,放暑假的第一天,郑州市二七区春晖小学南校区四(4)班学生赵雨轩高兴地告诉父亲。她最近还参加了学校的足球社团,每天上午和下午都能踢两个小时的足球。
探究、体验成为暑假实践活动的主题
其实在郑州市二七区春晖小学南校区(以下简称“春晖南校”),劳动课程作业不光体现在暑假作业中,还贯穿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
在春晖南校执行校长刘欣国看来,要把学生培养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劳动者。因为对小学生而言,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的劳动教育,不仅能让他们获得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更能磨练意志品质、培养责任担当,进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生受益。
以创意游园的形式,进行多元评价
特别是“双减”之后,孩子们有了更多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同时也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春晖南校在完善课程体系、优化作业设计、提升课后服务方面下足了功夫,向课堂要质量,向管理要效益。这样一来,学生的作业办争在学校完成,也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做一些探究性的、体验性的劳动、科学方面的作业。
针对当下一些学校存在课堂“讲”劳动、课上“听”劳动、校园“喊”劳动、基地“看”劳动、家中“演”劳动、表单“评”劳动的现象,存在以课代劳、以教代劳等方式,缺乏让学生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身体验的过程的弊端,春晖南校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深入挖掘各学科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开发劳动教育相关课程内容,突显劳动学科的独特属性,促进劳动教育的融合发展。
对此,春晖南校副校长臧娜说,科学的融合理念是基础,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是关键。学校充分发挥劳动教育“以劳增智”“以劳润心”的功能,促进“五育”融合。比如在语文、道德与法治、音乐学科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展现劳动者事迹、倡导工匠精神、歌咏劳动的美好,彰显劳动的价值与劳动精神的传承;在与劳动教育联系紧密的信息技术、科学等学科中,创设基于综合实践、科技创新、创客制造等项目,打破学科、年级之间的育人壁垒,营造协作育人的氛围。具体到劳动特色校本课程开设方面,学校因校地制宜,合理建设劳动场所、开发课程资源。学校从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大方面入手,鼓励学生积极动手,练习劳动技能,尝试服务性活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学生们撒下一颗颗种子,播下一个个希望
春晖南校教导主任靳洋说,学校紧扣时间节点,融历史文化于劳动教育中,创设《跟着二十四节气去劳动》校本课程,将传统节气知识和劳动教育相结合,学生在动手动脑的同时,中华传统文化和习俗的理解也得到浸润。学校拓展地域空间,融社会实践于劳动教育中,创设《“种植体验”系列》校本课程,学生从物的播种到收获、面食的制作进行探索;创设《布艺拼贴》校本课程,融合了劳动和美术学科,将废旧布料进行二次加工和创意拼贴。学生在挥洒劳动的汗水、体味劳动的艰辛、收获劳动的快乐中,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
在校园“小农场”,学生体验收获的快乐
松土、播种、浇水、施肥、收割……撒下一颗颗种子,播下一个个希望,孩子们感受着种植的快乐,体验生命成长的美好。放麦、推磨、扫面、过筛……放下一把小麦,淌出一抔面粉,孩子们在小麦变身面粉的过程,体验劳动的快乐!在春晖南校“种植体验”课程中,孩子们体验到了劳动的乐趣,体会到祖辈们生活的艰辛,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在“探究端午习俗,传承传统文化”主题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包粽子、做香囊、讲端午、编五色绳等方式了解节日习俗,体验节日传统文化。
“劳动实践是促进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转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把握好课堂,更要能创造出具有特色的实践新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的劳动和品质。”谈及学校开设的“种植体验”系列校本劳动课程,春晖南校副大队辅导员张晓燕说。
学生体验麦粒在石磨下是变成面粉的过程
春晖南校的特色劳动教育课程,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在日前开展的郑州市劳动课程优秀案例评选活动中,我们学校三(7)班学焦有轩手工制作《乡村小屋》、四(3)班学苏心玥《蒜蓉粉丝炒扇贝》分别获得劳动小能手示范案例。”春晖南校教导副主任牛相勤自豪地说。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离开劳动,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无论时代如何发展,劳动教育的价值不会改变。“把劳动的种子深植学生心中,让他们热爱劳动、勤于劳动、善于劳动,不断在劳动中提升综合素质、促进全面发展,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刘欣国说。